世界杯赔率_男乒世界杯决赛 - fjpftz.com

HOME> 世界杯冠军奖杯> 为什么文人喜欢在诗中写桥,诗中的桥有多美

为什么文人喜欢在诗中写桥,诗中的桥有多美

2025-10-26 02:28:49

洛阳桥因为长达3600尺,有47孔,飞架于宽阔的江面上,桥面宽达1丈5尺,气势宏伟,历来为人称颂。刘彦冲的《洛阳桥》云:跨海飞梁叠石成,晓风千里渡瑶琼。雄如建业虎城峙,势若常山蛇阵横。脚底江涛时汹涌,望中烟屿晩分明。往来利涉歌遗爱,谁复题桥继长卿。

除去那些有名的桥梁,我国古代满腹文采的诗人们,还留下了许多描写我国山川秀水上的那些不出名的山桥、江桥、石桥、索桥、花桥的绝美诗句。例如,梁简文帝就用“卧石藤为缆,山桥树作梁”形容山桥。唐代杜甫描写市桥,则有“市桥官柳细,江路野梅香”之句。郑谷形容朱桥,则为“朱桥直指金门路,粉堞高连玉垒云”。宋代欧阳修赞美斜桥,则云:“波光柳色碧溟濛,曲渚斜桥画舸通。”范与求描写画桥,则曰:“画桥依约垂杨外,映带残阳一抹红。”如此等等,不一而足。

「诗里枫桥独有名——以桥抒情」

除了因为桥梁的美景引发的赞美之词以外,桥梁渡口还往往与别离联系在一起。因为亲人远去、情人分离的情景每每发生在桥边渡口。伫立桥头,眼见亲人分离,难免心头有伤感之情,而这丝丝离愁,点点哀怨经过文人之手,又化作了一段段凄美的文字,一首首瑰丽的诗歌,为人们所传诵,更为这些桥梁增添了一份艺术的气息。

位于关中通往关东的交通要道上的西安灞桥,在汉代的《三辅黄图》中就记载:灞桥在长安东,跨水作桥,汉人送客至此桥,折柳赠别。

柳与“留”谐音,折柳赠别,表达出对亲人、对朋友的恋恋不舍。美丽的景色令人留恋,而杨柳低垂也使灞桥成为最有诗意的送别的桥。《开元遗事》中也记有“灞陵有桥,来迎去送,至此黯然,故人呼为销魂桥”。“灞桥折柳”也就成了离别的代名词。

我国古代因诗扬名的桥梁,最著名的非苏州枫桥莫属。枫桥原名封桥,是苏州城外的一座小石拱桥,后因张继一首“月落乌啼霜满天,江枫渔火对愁眠。姑苏城外寒山寺,夜半钟声到客船”的《枫桥夜泊》而名扬天下,遂改为枫桥。随着这首唐诗的传播,枫桥和寒山寺也因此名闻天下。从此历代文人吟咏不绝,大诗人杜牧也有“长洲茂苑草萧萧,暮烟秋雨过枫桥”之句。

灵汜桥在绍兴城五云门外,今废,是见之于史籍记载中绍兴最早的桥。相传建于越王勾践时期,为越王勾践论功行赏之处。《水经·渐江水注》记载:城东郭外有桥名灵汜,下水甚深。旧传下有地道,通于震泽。嘉泰《会稽志》:灵汜桥在县东二里,石桥二,相去各十步。《舆地志》载:山阴城东有桥名灵汜,吴越春秋勾践领功于灵汜。

在绍兴市,以“灵”为桥名者有很多,大多是表示灵验、神灵,这是表达对桥的一种美好的祝福和精神寄托。虽然灵汜桥已经不复存在,但是关于它的诗歌保留了下来。元稹(779年—831年)字微之,曾为浙东观察使兼越州刺史,与白居易交情很好,人称“元白”。他在《寄乐天》中写道:天下风光数会稽,灵汜桥前百里镜……安得故人生羽翼,飞来相伴醉如泥。此诗写越州风光的优美,热情邀请白居易来越州销魂。既写出了越州的秀美,又表达了希望与老朋友相聚,饮酒作诗的愿望。

「二十四桥明月夜——以桥怀古」

因为桥梁大多位于交通要道,行人往来频繁,当国富民强,天下无事之时,桥梁的周边一带多是熙熙攘攘,繁荣热闹,一片盛世的景象。但是一到乱世之秋,经历兵祸战火之后,桥梁的周围则又常常是一派衰败凄凉的情景。而这种强烈的对比,往往会引发文人墨客的怀古追思之情。这从许多怀古文学作品中都有桥梁的描写中可以看出。

朱雀桥在有关桥梁的怀古诗中,最有名的莫过于刘禹锡的《乌衣巷》了:朱雀桥边野草花,乌衣巷口夕阳斜。旧时王谢堂前燕,飞入寻常百姓家。

作为怀古诗的经典之作,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传诵不衰。诗中以秦淮河畔的历史场景为描写对象。金陵自东吴以来,作为六朝古都,越来越繁华,而秦淮河一直是这一带的商业区和居住地,历代多有达官贵人住在秦淮河畔,如东晋著名士家大族“王与马共天下”的王家和指挥淝水之战名扬天下的谢家的宅第都在此处。诗中的“乌衣巷”便是在金陵城南,东吴时是乌衣营的驻地,故而得名。这里曾是东吴、东晋王、谢两大士族居住的地方。可以说乌衣巷是“豪门”“繁荣”的象征。而“朱雀桥”原是秦淮河上的一座浮桥,今已不复存在。诗中对桥的描写十分生活化,借以写尽了时代的兴衰。诗人通过对朱雀桥边的野草、野花和军营遗址乌衣巷口的一抹斜阳的生动描绘,勾勒出一幅荒凉冷落的图景;再用燕子古今居处强烈的对比,把读者引进一个“风物依旧,人面全非”的场景——六朝时代的繁华喧闹已经无处可寻,只剩寻常百姓家,从而勾起人们对六朝繁华的兴叹。

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个关于桥的话题至今争论不休,没有定论,那就是扬州的二十四桥。扬州的二十四桥最早出名是因为杜牧的一首诗《寄扬州韩绰判官》:青山隐隐水迢迢,秋尽江南草未凋。二十四桥明月夜,玉人何处教吹箫。

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感慨扬州繁华不在,明月依旧,玉人无处可觅的感慨之情。关于这首诗中提到的二十四桥,是指扬州城内的二十四座桥呢,还是一座名为二十四桥的桥,历来争论不休。有人认为二十四桥指的是分布在扬州城内的二十四座桥,这些桥建于隋代,以城门坊市为名。直至宋朝沈括写《梦溪笔谈》时还考证这二十四座桥的名字,但是有些已经不在了。也有人认为二十四桥指的是一座桥,《重修扬州府志》就记载道:此桥为隋炀帝月夜同宫女二十四人吹箫桥上因名。则所谓二十四桥,只一桥矣。至于哪种说法正确,至今尚无定论。

到了宋朝时期,扬州因为战乱已经不复隋唐当年的繁华,一片凋敝的景象,著名词人姜夔路过扬州,见此情景,回想往昔盛况,怀古之情油然而起,遂作《扬州慢》词一首:淮左名都,竹西佳处,解鞍少驻初程。过春风十里,尽荠麦青青,自胡马窥江去后,废池乔木,犹厌言兵。渐黄昏,清角吹寒,都在空城。杜郎俊赏,算而今,重到须惊。纵豆蔻词工,青楼梦好,难赋深情,二十四桥仍在,波心荡,冷月无声。念桥边红药,年年知为谁生?

今昔对比作者感慨万千,才有纵是杜牧重到扬州看到此番景象,也要吃惊的慨叹。看那二十四桥边上默默开放的红药,不知有谁还能有心思欣赏?

可以说,二十四桥在文人心中象征的是往昔的无限繁华,让他们为之魂牵梦绕。

《桥上桥下的中国》

李晓杰 著

上海文艺出版社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最新发表
友情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