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一般情况:
1、临床表现为持续而显著的紧张不安、对日常生活事件或想法持续担忧和焦躁的综合征。
2、患者往往能够认识到这些担忧是过度和不恰当的,但无法控制。
3、其焦虑没有明确的客观对象,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外部环境
4、症状泛化、持续、波动。病程多慢性,常反复发作,又被称为慢性焦虑。
5、患者常有一定人格基础,起病时常和生活应激事件相关,特别是有威胁性的事件,如人际关系、躯体疾病以及工作问题等。
二、发病机制:
(一)、遗传学因素:
遗传学病因研究研究结果不一:Noyes等[9](1987年)报告GAD患者亲属患GAD的风险率为19.5%,而正常对照组亲属患病风险率为3.5%。Torgersen[10](1983年)的双生子研究未发现GAD的同卵双胞胎与异卵双胞胎患病率有显著差异。
(二)神经生物学因素:
1. 针对正常被试者的功能影像研究提示,焦虑主要引起脑血流及代谢水平的增加。多数脑电图研究发现在正常焦虑和焦虑症患者中存在α波活动的降低、α波频率的增加以及β波活动的增加。
2. 相关神经解剖区及其功能高警觉性在焦虑中扮演重要角色。唤醒水平很大程度上受脑干的控制,其中包括去甲肾上腺素能(NE)蓝斑核、5-羟色胺(5-HT)中缝核和旁巨细胞核。由杏仁核、海马、隔核和下丘脑组成的边缘系统可能是主司情绪的脑区。
3. 关于神经递质的研究发现,γ-氨基丁酸(GABA)能、NE和5-HT等神经递质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通路与焦虑直接有关,其通过神经内分泌反应可以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。
三、心理学病因学说:
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认为焦虑是一种生理的紧张状态,起源于未获得解决的无意识冲突,自我不能运用有效的防御机制,便会导致病理性焦虑。
Beck的认知理论则认为焦虑是对面临危险的一种反应,信息加工的持久歪曲导致对危险的误解和焦虑体验。病理性焦虑则与对威胁的选择性信息加工有关。对环境不能控制是使焦虑持续的重要因素。
Barlow将GAD的核心特征过程命名为“焦虑性担忧”(anxious apprehension)。这是一种未来指向的情绪,在这种状态下,个体时刻准备着去应付将要发生的负性事件。这一情绪状态与高水平的负性情感、慢性的过度唤醒、失控感以及对威胁性刺激的高度注意(如:高度的自我注意,对威胁性线索的高度警觉)相关。
三、临床表现:
1、 起病缓慢,可与一些社会心理因素有关
2、 多呈慢性病程,尽管部分患者可自行缓解,但多表现为反复发作,症状迁延。
3、 反复发作或不断恶化者可共病其他精神障碍如抑郁症等,并出现明显的社会功能下降。
4、 症状变异大、特异性差。
5、 患者很少主动报告焦虑、紧张的情绪症状,常主诉为躯体症状。
四大模块症状:
1、精神性焦虑:过度担心、担忧是精神性焦虑症状的核心。自由浮动性焦虑、预期性焦虑等
2、躯体性焦虑:以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为主,常累及呼吸、心血管、消化、神经、泌尿等全身各个系统。(肌肉骨骼系统:肌肉紧张甚至疼痛,神经系统:头晕、头痛。循环系统:心悸,心慌心前区不适。消化系统:口干、吞咽梗阻感、胃部不适、恶心、腹痛、腹胀,腹泻,便秘。皮肤:潮红、出汗或苍白。泌尿生殖系统:尿频尿急、性功能障碍。)
3、运动性焦虑:表现为运动性不安与肌肉紧张,并出现疲乏感。
4、其他症状:睡眠障碍是广泛性焦虑障碍较为突出的症状,常合并易激惹、抑郁、恐惧、惊恐发作、强迫及人格解体等症状。
四、共病情况
2005年发表的美国全国共病调查(national comorbidity survey, NCS)表明,91.3%的GAD患者共病其他精神障碍。
1、抑郁障碍:大约2/3的患者合并抑郁障碍,广泛性焦虑障碍常被认为是抑郁的危险因素。合并抑郁的患者自杀风险明显增高,治疗效果不佳,多见于病程长和中老年患者。
2、 其他焦虑障碍:约1/4的患者伴有惊恐障碍,有些还伴有社交焦虑障碍、强迫障碍。
3、 患者也常合并酒精和其他物质依赖。
4、 由于GAD患者的躯体性焦虑障碍症状,常就诊于综合性医院,进行过多的检查和治疗;其次,患者易合并躯体疾病,如功能性胃肠病、高血压、糖尿病等。
共病患者往往诊断和治疗更加困难,有更多的社会功能损害,需要寻求更多的医疗帮助,对治疗的反应也较差,是医疗资源的高消耗人群。
五、诊断标准
ICD-11
A. 显著的焦虑症状,伴以下特征之一 :
a. 泛化的忧虑,不局限于任何特定情境( “自由浮动性焦虑” )
b. 担心(预期焦虑)负性事件会发生于日常生活中的若干不同方面(如工作、经济、健康、家庭)
B.焦虑及泛化的忧虑或担心,伴以下附加症状: a.肌肉紧张或运动性紧张;b.交感神经过度兴奋:频繁的消化道症状(如恶心和/或腹部不适)、心悸、出汗、震颤、发抖和/或口干;c.主观体验到紧张、不安或烦躁;d.难以维持注意力集中;e.易激惹;f.睡眠障碍(入睡或维持睡眠困难,或睡眠期间不安,睡眠质量不满意)
C.症状非一过性,至少在数月内的多数时间内存在
D.症状并非另一种疾病的表现(如甲状腺功能亢进) ,不能归因于物质或药物(如咖啡、可卡因)对中枢神经系统的直接影响,包括戒断反应(如酒精、苯二氮草) ,无法用另一种精神与行为障碍更好地解释(如抑郁症)
E.症状足够严重,以至于持续性的焦虑症状已导致显著痛苦,或导致个人、家庭、社会、教育、职业或其他重要领域功能的显著受损。
DSM-5
(1)在过去至少6个月的多数日子里,对于诸多事件或活动(如工作或学校表现)表现出过分的焦虑和担心(期待性焦虑)。
(2) 患者难以控制这种担心。
(3)这种焦虑和担心与下列6种症状中至少3种有关(在过去6个月中,至少一些症状在多数日子里存在):①坐立不安或感到激动或紧张:②容易疲倦;③注意力难以集中或头脑-片空白;④易激惹;⑤肌肉紧张:⑥睡眠障碍(难以入睡或保持睡眠状态,或休息不充分的、质量不满意的睡眼)。注:儿童只需1项。
(4)这种焦虑、担心或躯体症状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痛苦,或导致社交、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方面的损害。
(5)这种障碍不能归因于某种物质(如滥用的毒品、药物)的生理效应,或其他躯体疾病(如甲状腺功能亢进症)。
(6)这种障碍不能用其他精神障碍来更好地解释。
六、广泛性焦虑障碍(GAD)的治疗原则:
治疗目标:缓解或消除焦虑症状及伴随症状;恢复患者社会功能,提高生命质量;预防复发。
1、个体化治疗原则:全面考虑患者的年龄特点、躯体状况、既往药物治疗史、有无合并症,因人而异地实施个体化合理治疗。
2、全病程治疗原则:急性期治疗缓解或消除焦虑症状及伴随症状;长期治疗恢复患者社会心理功能和预防复发。
3、综合治疗原则:根据生物-心理-社会医学模式,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对GAD均有效。综合治疗有助于全面改善患者的预后。
广泛性焦虑障碍(GAD)的全病程治疗
1、 急性期:控制症状,尽量达到临床痊愈。一般1~2周开始起效,严重患者起效时间会延长至2~4周起效,可以考虑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治疗;6-8周无效可考虑换用其他作用机制的药物/联合治疗
2、 巩固期:急性期治疗有效的患者,应当继续巩固治疗至少2~6个月。患者病情不稳定,复燃风险较大。
3、 维持期:巩固疗效、预防复发的重要措施,维持治疗需要至少12个月。维持治疗结束后,病情稳定,可缓慢减药直至终止治疗,但应密切监测复发的早期征象,一旦发现有复发的早期征象,迅速恢复原治疗方案。
七、广泛性焦虑障碍(GAD)的药物治疗原则:
早期明确诊断,尽快治疗。
1、决定药物治疗前,必须了解患者的年龄、既往治疗反应、是否可能发生药物过量服用或自伤的风险、患者的耐受性、患者的个人选择偏好,以及药物费用对患者的负担等。
2、药物治疗前向患者及家属阐明药物性质、作用和可能发生的不良反应及对策,停药的风险及对策,争取他们的主动配合,能遵医嘱按时按量服药,可以提高治疗依从性。
3处方抗抑郁药物应向患者介绍药物大概的起效时间、疗程,争取患者的配合。尽可能选择经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适应证的药物治疗。
4、剂量滴定给药:宜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至治疗剂量,尽可能采用最小有效量,减少不良反应。小剂量疗效不佳时,根据不良反应和耐受情况,增至足量(有效药物剂量上限)和足够长的疗程。
5、换药:如服用抗抑郁药物4~12周后效果仍不明显,可考虑换药,换用同类另一种药物或作用机制不同的另一类药物。应充分注意药物的相互作用带来的影响。
6、联合治疗:焦虑严重时或当换药治疗无效时,可考虑两种不同作用机制的药物联合使用。
八、广泛性焦虑障碍(GAD)的药物治疗推荐:
1、 一线 SNRIs:文拉法辛、度洛西汀。5-TH 受体部分激动剂:丁螺环酮和坦度螺酮 。其他药物:阿戈美拉汀、曲唑酮。
2、 二线: SSRIs类、苯二氮草类、美利曲辛
3、 三线: 三环类抗抑郁药、其他抗抑郁药物、抗惊厥药 物、不典型抗精神病药
其中:SSRIs:帕罗西汀,草酸艾司西酞普兰。SNRIs:文拉法辛、度洛西汀。5-HT1A受体部分激动剂:丁螺环酮、坦度螺酮。苯二氮卓类:阿普唑仑,氯硝西泮,劳拉西泮,艾司唑仑。三环类抗抑郁药物:马普替林,多塞平。其他抗抑郁药物:曲唑酮,米氮平,氟哌噻吨美利曲辛,阿戈美拉汀等。
参考文献:
中华全科医师杂志, 2021,20(12):1232-1241,
中华全科医师杂志, 2021,20(12):1232-1241,
《中国焦虑障碍防治指南》第二版.2023 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