书法家李志华则有另解,他书写的Biang字书法及歌谣,“穴”却是“一只老鼠跳上案,两个老鼠下面看”,Biang字右边不是立刀旁,而代之一个戈字,他说:“刀子上咋能挂麻糖(麻花)嘛?只有‘戈’上才有勾搭能挂嘛!”而咸阳市一位研究者认为Biang字歌是秦始皇大军的“军歌”,借以展现一统天下虎狼之师的能征善战,另一种说法认为Biang字歌是秦国的招贤令,是意图表现招纳六国之士渡黄河而归秦,直言进谏,共治秦国。
Biang字内涵的解读,也引来德国汉学研究者米五斗的参与,米五斗是他的中国名。热爱中国文化的他在陕西生活学习工作多年,已身为秦人好为秦声。当天他不仅当着众多媒体和观众大秀吃BiangBiang面的造型,还在讲坛上提出了自己的看法。他认为看似复杂的Biang,其实是依据汉字造字规律而来的,中间含一个变字,就是依据。
Biang字何以读作Biang
这么复杂的汉字,为什么要念作Biang呢?民间至少有6种说法,王智说这些说法大多是模拟声音而定字音:面在制作的擀制和拉扯过程中在案板上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;在捞出和调味搅拌过程中,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;面在入口时,嘴边会发出BiangBiang的声音等等。
陕西师范大学教授傅功振日前撰文,认为Biang字发音,较为准确的说法是源于妇女洗衣服时用棒槌捶打湿衣所发出的声音。BiangBiang面的原始制作过程是这样的:秦人用盐水和面,将面团置于石头或案板上用棒槌捶打,直到面团光滑、均匀之后,再用擀面杖擀成大面片,然后切成像裤带一样宽,下到沸腾的滚水锅中。这种响亮而浑厚的“Biang—Biang—”声也就成了“BiangBiang面”名称的由来了。
傅功振认为Biang字由10个文化元素组成,向人们传达出秦人特有的文化信息,如地理环境、居住形式、饮食习惯、审美情趣、心理品格、民族精神等。“穴”部说明了以黄河中上游的渭河流域为中心的秦人,在古代是以穴居为主的;这里的“言”字其实是“盐”,盐是文明的尺度,盐为百味之祖,是秦人饮食中的主要调料,用盐水和面才能使面筋道;“糸”和“长”这两个字则充分体现了秦人在制作BiangBiang面过程中的动作以及品尝之后的愉悦情态。“心”字传递了秦人忠厚朴鲁、诚信热忱的秉性;左边“月”字通“肉”,彪悍强健的秦人喜食牛羊肉,体现了秦人“虎狼之师”的饮食习惯;“马”和“戈”字,则更体现了秦人的尚武、尚勇精神;关于“马大王”的传说,指的是秦将白起当年战胜赵奢后裔“马服诸侯王”“坐车回咸阳”告功还乡的故事。“推个车车逛咸阳”实际上点明了这个字是在以咸阳为中心的秦地产生的。
Biang字为何人所造
Biang的字型来历,同样也是版本不一。
民间传说Biang字为一无名秀才所造,时代无从考证。据说,当时一位贫困潦倒的秀才赶往咸阳,路过一家面馆时,饥肠辘辘,听见里面“Biang—Biang—”之声不绝,不觉踱将进去。只见红黄绿白、色香俱全的裤带宽面条,煞是馋人。秀才要了一碗裤带面,一阵狼吞虎咽,直吃得酣畅淋漓,到结账时一摸兜,囊中早已空空如洗,无以付账,只好求店家以书代之。按照店家所言“BiangBiang面”的字音,秀才触景生情,感怀伤时,略加思索,笔走龙蛇,一边写一边歌道:“一点飞上天,黄河两边弯;八字大张口,言字往里走,左一扭,右一扭;西一长,东一长,中间加个马大王;心字底,月字旁,留个勾搭挂麻糖;推了车车走咸阳。”一个字,写尽了山川地理,世态炎凉。从此,“BiangBiang面”名遍关中。
也有一说“Biang”字成型始于秦始皇。传说秦始皇有一日吃厌了山珍海味,加之当时内忧外患,毫无食欲,急坏了皇宫上下,一太监急中生智到街上买了碗平民小吃回来,不料秦始皇一时饕餮下咽,胃口大开,吃毕惊赞:这是何物?竟比山珍海味还味美上口。宦官答:BiangBiang面。始皇觉得既然已成为“御用”食物,再也不能令平民如此轻易吃到,就御赐一个字形复杂的名,有意令平民难以写出此字。
民间种种传说和附会,已无从考证。但可以肯定的是Biang字为文化造字,千年流传,留存着当地人的文化记忆。一个字,一种面食,传唱不衰的歌谣,鲜活生动,写着、吃着、唱着陕西关中丰富多彩的民风民俗。它不仅仅是秦人最喜爱的一种面食,更重要的是它承载着秦人的精神和品格,成为当地人无法割舍的文化基因和文化构成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